穿梭街巷的暖心“摆渡人”——记青海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孟玉波
穿梭街巷的暖心“摆渡人”——记青海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孟玉波
穿梭街巷的暖心“摆渡人”——记青海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孟玉波
取餐的孟玉波(mèngyùbō)。本报记者 陶然 摄本报记者 陶 然
6月24日清晨7时40分,西宁市城东区的街巷还浸(jìn)在微凉的晨雾里,孟玉波的电动车碾过夏都大街的石板路,车篮里的早餐袋随着车轮颠簸轻轻(qīngqīng)晃动,热腾腾的豆浆香气透过包装袋缝隙弥漫开来。他熟练地停在“老字号包子铺”门前,接过三盒(sānhé)热气腾腾的牛肉包,手指在手机App上(shàng)快速点击“已取餐”。此时,晨光正从云层间隙(jiànxì)倾泻而下,勾勒出(chū)他挺拔的身影。
“豆浆要无糖(wútáng)的(de)……”他一边默念着备忘录里的订单细节,一边跨上车(chē)冲向新千国际广场。电动车在街巷中穿梭,到达送餐点时,对方接过早餐的瞬间:“小伙子(xiǎohuǒzi),你真准时!”孟玉波咧嘴一笑,汗珠顺着额角滑进衣领,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。
这样与时间赛跑的清晨,让他想起4月22日那个(nàgè)同样匆忙的晌午。
当时他(tā)正赶往中发源商圈送餐,途经建国路十字等红灯时,突然看见路中间推架子车的中年男子直挺挺(zhítǐngtǐng)倒在路中央。
“当时(dāngshí)啥也没想,本能反应就冲过去了。”孟玉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语气依旧(yījiù)带着直率,电动车还没停稳就扔(rēng)在路边,跑上前,发现男子口吐白沫,不省人事。
他(tā)跪在地面上,双手交叠按压胸口,汗水顺着额角滴落在男子苍白的脸上。这个刚满19岁的少年,用教科书般的心肺复苏操作,一下又一下地将生命的节律注入逐渐(zhújiàn)僵直的身体里。当听见身后传来“120已经拨通”的呼喊,孟玉波紧绷(jǐnbēng)的下颌线才骤然松弛,他回头望了眼(yǎn)渐渐恢复浅促(qiǎncù)呼吸(hūxī)的男子,才跨上电动车,载着早已超时的餐盒冲进车流。
这场街头(jiētóu)救援让孟玉波成为美团外卖的“先锋(xiānfēng)骑手”,小伙子挠着头笑了笑,黝黑的脸颊(liǎnjiá)泛起红晕,他说:“换谁看见都会帮的,我只是刚好在学校学过急救。”
这份刻在骨子里的(de)善良,源自他曾在寒暑假就开始的打工经历。端盘子被骂的委屈、春运当乘务员的疲惫、火锅店穿串串到凌晨的辛苦,这些磨砺让他对生活(shēnghuó)疾苦多了(le)份感同身受。
“小孟这孩子特别踏实,100多名骑手里,他是(shì)最让我省心的。”青海(qīnghǎi)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西宁昆仑中学站(zhàn)站长张海军提起孟玉波,语气里满是赞许,“从不迟到,投诉率为零(líng),派单再难都没怨言。”这份认可背后,是他对职业的敬畏,即便救人耽误了送餐,他也会第一(dìyī)时间给顾客打电话道歉。
经过短暂休整,10时30分,孟玉波准时出现在(zài)中发源商圈,孟玉波利落地换上满格(mǎngé)电瓶,App提示音刚落,他扫(sǎo)了眼手机上跳动的定位,嘴角掠过一抹自信的弧度:“中发源到青海省中医院,不用看导航就能(néng)送达。”
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轮胎与柏油路(bǎiyóulù)摩擦出熟悉的声响,他(tā)像台精准(jīngzhǔn)的导航仪般疾驰在街巷。无需低头看手机,仅凭脑中那张鲜活的立体地图,他就能精准定位(dìngwèi)每个目的地。哪家包子铺蒸笼七点准时冒热气,步行街口石墩间距刚好容电动车侧身,哪段下坡需提前捏闸,甚至连巷口老槐树伸展的枝桠离地面(dìmiàn)的高度,都化作他独有的导航坐标。那些藏在导航软件里的弯弯绕绕,早已被他用千百次的骑行(qíxíng),编织成最便捷的送餐密码。
日均30单、行程超80公里,这个(zhègè)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时间赛跑(sàipǎo)的瞬间。暴雨天忘带雨衣,他把外卖裹在怀里狂奔;夜晚12点接到医院退烧药订单,他闯过(chuǎngguò)空无一人的街道;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时,总会顺手拎走门口(ménkǒu)的垃圾……
在西宁城东区的(de)街巷(jiēxiàng)里,他不仅是送餐员,还是经过培训的“食安哨兵”,在取餐时多了份心眼:后厨是否卫生、食材是否新鲜。“过去是城市治理的‘旁观者’,现在成了‘主人翁’。”他笑着(zhe)说,现在路过小区不仅看路,还会留意楼道堆物、电线老化(lǎohuà)等问题。
5月27日晚,孟玉波在南山路一家便当店取餐时,发现后厨卫生不达标,立刻用“骑手随手拍”群向夏都红骑手东蜂驿站外卖党支部反馈。“第二天街道工作人员就(jiù)告诉我,她们协调(xiétiáo)市场监管部门去检查了。”他骄傲地展示(zhǎnshì)手机里(lǐ)的(de)聊天记录,屏幕上“夏都红骑手东蜂骑手随手拍”的群聊头像格外醒目。
在城东区夏都红骑手东蜂驿站外卖党支部书记鹿红英眼中,孟玉波的故事像颗火种。“他跪地救人的视频传开后,党支部收到6名(míng)骑手的入党申请书,其中就有他。”鹿红英翻开笔记本,上面记录着新就业群体的成长(chéngzhǎng)轨迹,“现在孟玉波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了,支部学习和活动从不缺席,献血、反诈宣传(xuānchuán)总是(zǒngshì)冲在前面(qiánmiàn)。”
如今的孟玉波,笔记本里写着这样的学习(xuéxí)感悟:“每个(měigè)订单都是顾客的期待,绝不能敷衍了事(fūyǎnliǎoshì)。”“配送不仅是送东西,更是连接党和群众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夕阳西下,孟玉波的电动车停在文景丽都小区。他抬头望(wàng)向居民楼,想起上周在这里发现的楼道堆物(duīwù)隐患,如今(rújīn)已被清理干净。暮色中,他的身影与万家灯火渐渐融合,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。
从街头救人的热血青年(qīngnián),到日行80公里的“城市摆渡人(bǎidùrén)”,孟玉波用青春(qīngchūn)书写着新时代(shídài)奋斗者的答卷。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,这个曾想当调酒师的青年腼腆一笑:“先好好送外卖吧,说不定(shuōbùdìng)以后能当个站长,带更多人一起把活干好。”话音未落,手机又(yòu)响起新的派单提示,他戴上头盔,再次汇入西宁傍晚的车流中,背影里满是属于新时代的蓬勃力量。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6月26日 第4版:省内(shěngnèi)要闻)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(yuánchuàng)稿件,未经(wèijīng)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