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生态融合 场景更新,济南邮政“共富超市”架起城乡连心桥

体育正文 50 0

生态融合 场景更新,济南邮政“共富超市”架起城乡连心桥

生态融合 场景更新,济南邮政“共富超市”架起城乡连心桥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(yīdiǎn) 石晟绮 清晨薄雾未散,济南长清区(zhǎngqīngqū)马山镇西褚科村的锦鲤温棚里水波轻动。村民徐坤撒下一把鱼食,斑斓的锦鲤瞬间(shùnjiān)聚成流动的彩绸。“荒山坡能靠养鱼(yǎngyú)翻身?”他笑着指向粼粼水面。十公里外马套(wàimǎtào)村的古槐树下,几张小板凳围成圆圈,村民正和村干部讨论门前路灯维修方案。而在文昌(wénchāng)街道西关村,村支书魏明利刚调试完直播设备——今天要帮村里(cūnlǐ)卖新磨的豆腐。 这些寻常场景,勾勒出长清区乡村振兴的(de)鲜活图景。 一尾锦鲤(jǐnlǐ)激活产业春水 西褚科村的转型始于一面鲜红的党旗(dǎngqí)引领。面对贫瘠的山坡地,村党支部抓住中国(zhōngguó)名优锦鲤大赛永久赛址落户的机遇,以“党建引领+合作社+公司运作”模式,引入总投资8500万元的云端锦鲤精品园项目。党员(dǎngyuán)带头流转土地,党组织协调(xiétiáo)资源,沉睡的荒坡焕发新生。 园区内,锦鲤不仅是观赏鱼,更成为撬动产业的支点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延伸出锦鲤编织、锦鲤花灯等(děng)文创产品,“锦鲤小院”让游客(yóukè)体验田园慢(màn)生活。项目运营方再唐农业在党组织协调下,创新惠农机制:每年免费发放(fāfàng)20万尾鱼苗给村民,开办“锦鲤市集(shìjí)”搭建销售平台,带动户均增收1.3万元。 “以前种玉米亩收入几百元(jǐbǎiyuán),现在养锦鲤,一年挣了(le)五万多。”村民老张弄着手里的鱼食说(shuō)。2024年,这个曾为贫瘠地发愁(fāchóu)的村庄集体收入达107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2.73万元。锦鲤摆尾间,一条“以鱼兴村、以鱼富民”的特色发展路愈发清晰。 这样(zhèyàng)的振兴图景正在长清全域(quányù)铺展(pūzhǎn):张夏街道(jiēdào)薛庄村(xuēzhuāngcūn),集(jí)餐饮、休闲、文化(wénhuà)体验于(yú)一体的“一方小院”,在不到一年时间客流量达到2万余人次,营业额突破200万元,带动全区建设运营小院18处,帮助160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;万德街道大刘村探索并推广“两菌一菜”轮作模式和“莓桃共生”复合种植模式,依托村党组织“跨村联建”,带动联合党委6个联建村发展“七彩农品”,构建起了“一村一品”产业格局,带动本村及周边村200余名村民就业、年人均增收0.6万元。 近年来,长清区(zhǎngqīngqū)依托(yītuō)农业(nóngyè)特色资源禀赋,立足产业链思维,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带动村民、集体实现“双增收”。先后落实壮大村集体项目(xiàngmù)、衔接资金项目和“一村一业、一村一策”项目,推动村企共建项目16个;全年新增农业担保贷款6270.5万元,在保金额1.44亿元;规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运营能力,创新小(xiǎo)(xiǎo)加工、小食品、小编织、小手艺、小院子、小作坊“六小”增收模式,提供统一包装(bāozhuāng)、销售、市场等社会化服务;组建城乡共富服务队、电商直播(zhíbō)助农团等,开办助农大集、组织直播下乡,常态化推进(jìn)特色农产品进社区、进景区(jǐngqū)、进高校、进高速服务区;整合各级资金2000余万元,支持培育13个村级产业和片区发展项目。 一条(yītiáo)板凳议出治理新路 马套村(cūn)的古(gǔ)槐树下,十几条小(xiǎo)板凳围成圆圈。“我家门口路灯不亮了。”“村西头那段路该修了。”村民打开话匣子,干部认真记录。党总支书记肖舒荣说:“‘小板凳说事’解决了许多村干部单独(dāndú)解决不了的问题。” 这条不起眼的(de)板凳,承载着乡村治理的巧思。马套村党总支(dǎngzǒngzhī)把说事场搬到村民(cūnmín)身边,形成“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决”的共治机制。几年来,通过板凳议事解决了道路(dàolù)硬化、污水治理等难题百余件,推动这个曾经的后进村跃升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 当治理(zhìlǐ)场景转向全域,治理创新的种子(zhǒngzi)在长清处处萌发:万德街道义灵(yìlíng)关村,“清姐茶摊议事会(yìshìhuì)”的石质桌椅上,热气腾腾的茶杯成为妇女群众(qúnzhòng)参与村务的“连心桥”;归德街道翟庄村的“幸福圆桌会”会上广泛邀请街道职能部门、人大代表、包村干部、党员、群众代表、调解员等轮流坐镇了解群众需求、倾听群众反馈…… 以乡(yǐxiāng)风文明创建、农村环境整治、农村三变改革等工作为抓手,长清不断完善(bùduànwánshàn)乡村治理(zhìlǐ)体系,推动(tuīdòng)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。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(wénhuà)“家底”,创新打造“孝治理”品牌,孝文化艺术团获评全省宣讲先进集体;建成齐鲁8号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,常态化举办“村BA”“四季村晚”等特色活动,年(nián)开展文化活动300余场次,全区建成“出彩人家”1.53万户。 一批青年带回乡村(xiāngcūn)希望 五峰山脚下的庄南山村,村支书庄庆盈正带大学生(dàxuéshēng)写生(xiěshēng)。这位留德硕士的手机里存着特殊相册:去年光秃的村口,如今变成网红打卡点(diǎn)——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利用“数字摄影”技术为村庄搭建了一条(yītiáo)艺术长廊。 “刚回来时,村里只(zhǐ)剩(shèng)老人。”庄庆盈指着山坡上的梯田。去年以来,他积极利用长清(zhǎngqīng)高校资源,聚力将庄南山(nánshān)打造成大学生的“乡”往乐土。一年多来(yīniánduōlái),村庄共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(shāndōnggōngyìměishùxuéyuàn)等3所高校共建乡村(xiāngcūn)教育基地,成功举办“大学生乡村体验日”“庄南山艺术节”“以青春赴乡村”等多个特色活动,吸引1300余名大学生走进乡村、宣传乡村。利用客流基础,村里开设“助农大集”,打造乡村青年驿站和南山小院青年创客基地,帮助10余名村民(cūnmín)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带动集体、村民“双增收”。 三十公里外的西关(xīguān)村,村支书魏明利正在豆腐坊检查生产(shēngchǎn)。“火候差(chà)两分钟都不行。”这位前建筑商把工程标准用在了食品加工上。仅凭“西关大锅菜”,在马山、五峰庙会上日(rì)接待超千人次。凭借这一招牌,去年,村党支部筹集集体(jítǐ)产业发展启动金130万元,创办豆香(dòuxiāng)福公司,引进现代化生产线,预计带动村民、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,帮助20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。“明天直播的时候,多卖点(màidiǎn)咱的豆腐!”村民张婶追着魏明利叮嘱。 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长清区创新实施《动员在外人才返乡(fǎnxiāng)创业任职十项措施》,建立(jiànlì)3369人的在外人才库;深化推行街镇党(工)委书记抓带头人队伍“五个一”机制,采取乡情(xiāngqíng)联系、登门走访等方式(fāngshì)挂榜招贤,回引290余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、到村任职。 人才引回来,更要留得(liúdé)住。长清组建11个“产业发展顾问团”,190余名科技专家(zhuānjiā)、产业能手与村庄结对,利用“高校专家智库”“三专员两顾问”资源渠道,通过能人领办合作社联社、组团到(dào)村调研指导等方式,一村一策为(wèi)村级发展开方子、找路子、搭梯子,切实把人才“第一资源”转化为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“第一动力”。 从锦鲤池畔的(de)产业蝶变,到小板凳上的民主协商,再(zài)到“大锅菜”里热气腾腾(rèqìténgténg)的生活气息——一个个村庄在党旗引领下奏响属于(shǔyú)自己的振兴交响曲。这交响曲中,有产业的轰鸣,有治理的和声,更有无数人奔向美好生活的铿锵脚步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(sōusuǒ)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(děng)你来报料!
生态融合 场景更新,济南邮政“共富超市”架起城乡连心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